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天津配资公司,“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的主题始终提醒着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千万不能忘记那些为了民族独立与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正是他们前仆后继、英勇牺牲,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抚今追昔,缅怀先烈之时
我们尤其不会忘记
从唯亭走出去的抗战烈士——
唯亭人民的好儿子,沈蔚
沈蔚(1916—1942)
展开剩余85%学名朱锡范,乳名朱鸿寿,1916年10月14日出生在唯亭的一个贫民家庭。他在贫困中度过了幼年和少年时期。祖父朱仙洲是一名开业中医,因受鸦片毒害而最终不能自拔。父亲朱伯莘,母亲沈萃英,有子女五人,沈蔚最长。到1921年,因父亲失业,家境已近潦倒。但一家人还是省吃俭用,让这位“医家后代”在唯亭镇小学读书。欣慰的是,沈蔚天资聪颖,学习勤奋,每学期都得第一名,因而学校特别嘉奖他免费上学。在小学五年级时,沈蔚请一位好心的老师找了一项课余工作,为唯亭水文站每天早晚记录河水水位,每月报酬4元,聊补家用。在这种环境下,沈蔚逐渐形成了憎恨邪恶、同情弱小、沉静坚强的性格。
1926年7月,沈蔚小学毕业,家中再也无力送他去上中学,只得停学在家。翌年初,10岁刚出头的他便到苏州私人魔术师吴永生处当学徒。1928年初春,经人介绍,他来到上海市南市公义码头的震昌木行当学徒,一直干了10年,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承担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沈蔚对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侵略和国家政治的腐败深恶痛绝,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驱使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与一批职业青年围绕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周围,宣传抗日救国。1936年某日,上海市长吴铁城发表了诬蔑中国共产党的讲话,沈蔚立即写信,与市长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事后,在一次“公民训练”时,军事教官气急败坏地叫着要写信人站出来。这时,沈蔚面无惧色,正义凛然地跨步站到了队列前面……
渴望着光明和真理的沈蔚,在斗争实践中,由迷惘转而觉醒,由失望转而奋起,他终于认准了中国的救星非中国共产党莫属。在一封家书中,他写道:“现在世界上有一部分觉悟的人,早已开始在做改造社会的工作和建拓一条‘人类完全平等的光明大道’。”跟共产党走,到抗日前线去——此时他已志笃心坚。
“八一三”后,日军染指上海。表姑裴庆典从沈蔚越来越频繁的活动中,察觉到他要离沪去延安的动向。于是,表姑一面把他“看管”在家里,不让他去木行上班;一面急信去家里,让他父母前来劝阻。几天中,沈蔚被关斗室,如坐针毡。后来他急中生智,运用了“软攻”术。沈蔚对表姑说,一家人全靠着他过日子,他不会去延安,但必须去木行上班。这位年近半百的长辈被他说服,答应让他先去街上理发,然后再去木行上班。他趁机立即出门,匆匆登上去汉口的轮船,辗转数十日,至1937年12月,终于在山西省洪洞县马牧村找到了八路军。
沈蔚穿上灰布军装,欣喜若狂,犹如再生。他在给父母亲的信中写道:“我现在做的事,不但救国,而且要救一切受苦的人,要使一切被压迫的人都翻身!使将来全中国的人,都不受外国人的气,也不受有钱人的气!妈妈,你愿意我做这种神圣的事业吗?”“等到新中国出现的那一天,我再投进你们的怀中来吧。”
沈蔚几乎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大业上。在他的履历中,记述着那一段超乎寻常的成长史。
1937年12月,入八路军一一五师干部学校学习;
1938年2月,随干部学校合并于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
同年4月,调入延安抗大第四期第一大队第五中队学习;
6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8月,抗大毕业,分配至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任记者;
12月,与雷烨、范瑾(女)、林朗、程追等组成晋察冀记者小组,深入冀中进行战地采访;
1939年5月,任新华通讯社冀中分社副社长兼冀中导报社记者科长,并负责主编《冀中导报》副刊。
抗日战争时期的冀中地区,战斗的频繁和残酷是众所周知的。沈蔚在近4年的记者生涯中,不顾个人安危,历尽艰险,驰骋于冀中战场,用自己的血和汗、青春和生命,采写了大量新闻、通讯、报告文学和战地诗歌,成为冀中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记录者。1938年11月,八路军某骑兵营一个排冒着风雪夜袭平地泉南的苏集车站,10分钟全歼敌人两个小队。沈蔚立即采写了通讯《雪夜的袭击》,为这个机智勇敢的战斗排树起了一座丰碑。1939年7月,沈蔚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通讯《弟兄们的先锋》,一名长工出身的七班长赵洪奎深夜阻击前来偷袭的敌人而牺牲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1941年秋,敌人对冀中七分区的“扫荡”刚过,他即在9月4日的《冀中导报》上发表通讯《谁能忍受》,日本侵略者杀戮、侮辱中国人民的又一罪行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新闻的感召力有时是无法用数量统计的。一篇篇充满激情的真实报道,既是日军野蛮侵华的如山铁证,又是冀中人民抗日斗争的壮丽画卷,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解放区军民的抗日爱国热情。
沈蔚不仅是一名勤奋的记者,而且是我党敌后新闻事业的一名卓越领导者。他是冀中区党委的喉舌《冀中导报》的创始人之一。从1940年开始,冀中各县区建立了通讯报道网。为了提高这支新闻队伍的业务水平,沈蔚想方设法,花费了巨大精力。经过他的精心组稿与编纂,一期又一期《通讯与学习》业务刊物发到了通讯员手中。他患有肺病,但工作起来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在这同时,他还采取通讯工作会议的形式,每年集中通讯员两三次,进行专业知识培训。1941年10月,他经过认真备课,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在集训会议上给大家讲了《关于我们的采访工作》。他讲得深入浅出,有理有据,大家得益匪浅,其中关于“材料要精彩正确”“要有了解事物‘入骨三分’的深刻性”“丰富的常识+正确的思想方法+对新事物的感觉力+时间观念=新闻鼻”等观点,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在沈蔚等同志的具体指导下,冀中敌后抗日根据地一支新闻队伍迅速成长,反映冀中人民抗日斗争的稿件源源不断地流向通讯分社。《冀中导报》由旬刊改为周刊,又改为三日刊、双日刊。同时,《特辑》《画报》《北斗星》等小报相继出版。报纸也由油印改为了石印。然而,正当报纸准备改为铅印时,敌人空前规模、空前残酷的“五一大扫荡”开始了。
1942年4月30日,通讯分社社长范瑾根据上级指示,两次找沈蔚谈话,动员他随主力部队撤往冀西根据地。而沈蔚却执意要求留了下来。5月以后,沈蔚与通讯社留下的部分同志,在敌人的所谓“铁臂合围”“梳篦清剿”中,经历了极为艰难的时刻。6月的一天凌晨,他与张树欣挖了一夜地道,刚准备隐藏,突然被敌人包围,抓到深县县城。3天后组织营救才让他幸免不测。
7月上旬,沈蔚通过交通站,穿过敌人层层封锁包围,绕过密集碉堡据点,转移200多里,到达安国县七分区驻地。一天拂晓,敌人纠集大量兵力,层层包围安国县西张庄村。驻在该村的某连指战员和随军干部奋力冲杀突围。沈蔚随几个干部刚到北面村口,正中敌人埋伏,遭到土堆后的机枪疯狂扫射,不幸壮烈牺牲,时年26岁。
198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的时候,当年曾经跟沈蔚一起工作过的领导和战友们发起了纪念活动。大家纷纷撰文,深切怀念这位可敬可爱的革命同志。他们的纪念文章由天津日报社汇编成册,并且由国家领导人吕正操将军题词:“学习沈蔚同志刻苦勤奋的革命精神,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这是对沈蔚烈士最好的告慰。
来源:学习强国、《唯亭镇志》、沈维生等天津配资公司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