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后洋村的黄振芳家庭林场内满目葱茏,微风拂过,枝叶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这片绿海中三代人接续耕耘的生态传奇。
林场管理房旁边,三棵笔直参天的杉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1989年1月3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前来调研时种下的。
上世纪80年代,黄振芳贷款8万元,带领全家开垦荒山、植树造林,创办了家庭林场,把整个家都搬到了山上。
习近平同志听闻此事后,三次赴实地了解情况,称赞“周宁县的黄振芳家庭林场搞得不错,为我们发展林业提供了一条思路”。后来,习近平同志写下《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深刻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赋予了“三库”理念新的内涵。
如何让森林成为“钱库”?习近平同志开创性地提出发展“活立木贷款”的思路——老百姓种下的是树苗和小树,但再过二三十年就能成为价值不菲的参天大树,能不能用这个作为资产去贷款?思路提出后,当年宁德全区活立木市场正式开放,黄振芳还清了贷款,金融服务林业的路径和空间也就此打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碳汇金融激活森林生态价值
上世纪70年代末,后洋村极度贫困,村民们为了生计纷纷上山伐木,致使山林遭到严重破坏,地质灾害频发。1983年,年逾半百的黄振芳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浪潮中看到了希望。他带领全家大胆贷款8万元,承包荒山50亩,开启了植树造林的艰难征程。
黄振芳和家人起早贪黑,扛树苗、挖树坑、挑水浇灌,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皮肤被烈日晒得黝黑。3年时间,他们造林1207亩,成为周宁县有名的“造林大王”,还开办了家庭林场。
习近平同志在周宁县调研时,得知黄振芳在山上造了一大片林,冒着蒙蒙雾雨上山看望他,这给了黄振芳一家极大的鼓舞。
1989年2月,黄振芳被请到宁德地区行署会议厅,讲述植树造林的故事,分享脱贫致富的经验。同年7月,宁德地区第一次有偿转让活立木市场现场会在周宁召开。黄振芳将预估价值12万元的114亩速生林分成10股,有偿转让给地区老区办、县老区办、七步乡人民政府、后洋村委会,实现了地、县、乡、村、户五级合股联营,解决了林业发展“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问题。
活立木市场的破冰,打破了传统林业“守着青山没饭吃”的困境,更开启了林权改革的创新征程。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触及产权,就不会触动林农的心。”由此,林权制度改革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省拉开序幕。通过制度创新,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从集体所有权中剥离,明确归属林农个体,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山下农田延伸至山上林地。
岁月流转,不变的是初心;时空更迭,传承的是使命。
此后多年,随着我国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林权的金融属性被充分激活,“林票抵押贷”“碳汇贷”等一系列创新金融产品相继涌现,为林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4年5月,黄振芳家庭林场迎来重要时刻——在捧回宁德市首张“林业产业经营票证”的同时,凭该证从周宁农信联社获得“林e贷”300万元授信。这笔资金注入后,林场连续两年扩大30亩林下经济种植面积,新一批红椎苗木正扎根沃土,林下经济示范园的金线莲、紫灵芝长势喜人。
“青山和林木真的变成了会呼吸的‘绿色银行’。”黄振芳的大儿子黄传融说。
据周宁农信联社理事长吴志清介绍,随着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周宁农信联社持续打造“森林四库联动专营银行”,并出台活立木系列金融服务方案,量身打造了“林e贷”“碳汇贷”等10余种服务林农、林企、林业产业的专属金融产品。截至目前,已在全县投放“四库”联动贷款2.16亿元。
在黄振芳家庭林场的陈列室,一组对比数据格外醒目:1989年转让活立木前,林场年经营收入不足3万元;2024年,通过碳汇交易、林下经济等多元模式,年收入突破120万元。当年参与五级合股的114亩林地,现已成为“三库+碳库”生态理念的示范基地。
如今,后洋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乡村观光”,走出了一条“林、茶、果、牧、养”结合的发展新路。
“‘敲开银行门,盘活万重山’。以活立木抵质押为基础的林业贷款不断发展,延伸到以林权使用权、碳汇价值为依托的信贷模式。为实现这些抵(质)押品价值核定与转让,我们创新配套制度,完善林权价值评估机制,搭建要素流转平台,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张庆昉说。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近年来,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0.22万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65.22万亿元,同比增长7%。货币信贷呈现出“数量增加、价格下降、结构优化”的特征。
金融为民:
普惠金融助乡村蝶变
从空中俯瞰,晨曦中的小山村宛若一片青翠的茶树叶飘落在闽东大地,中间狭长的村落依溪而建,两侧的茶树梯田从山脚蜿蜒而上,如同一条条绿色的丝带缠绕在山腰间。
这里,是福建宁德坦洋村,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首——“坦洋工夫”的发源地。如今,茶园碧波万顷,脐橙金柚飘香,游客络绎不绝。
“1988年,习近平同志到宁德任地委书记时,宁德比较落后,是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9个县中有6个是贫困县。我国沿海地区都比较开放,经济比较发达,只有宁德不是,所以又被称为‘沿海地区黄金地段的断裂层’。”在《习近平在宁德》一书中,时任宁德地区福安县委书记的李育兴回忆说。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九到寿宁、三进下党,指导扶贫工作。
1989年7月,习近平同志一进下党乡调研时便深刻指出,“农村金融服务是脱贫致富十分重要的基础条件,一定要加强”“农村信用社要贴近农村基层,才能发挥扶贫信贷方面的作用”。
农村金融实践,通常面临两大难点,一是触达难,农村地域广袤、农民忙于生产生活,金融供给与融资需求相脱节;二是变现难,农产品大多是银行眼中的“非标”资产,农村生产要素亟待盘活。
“作为最了解茶农经营情况和融资需求的人,金融特派员的作用就是要打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把金融产品和服务送到农民手上。”全舒斌,是福安农信联社社口信用社主任,也是社口镇的金融特派员。
据了解,金融特派员是金融干部挂职乡镇(街道)机制。2020年以来,为了提高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指导宁德市分行联合宁德市委组织部,累计选派5批次485名金融干部到基层挂职,推动金融产品供给和乡村发展需求无缝对接。
作为其中的一员,全舒斌称自己是“两栖干部”。“金融特派员最重要的作用是,把党和国家的金融惠民政策真正地在农村落地落实落细,在乡村治理体系中发挥金融特长,以金融之力撬动乡村发展。”全舒斌说。
得益于普惠金融的创新实践,福安农信联社目前已累计为福安市8600多户茶农发放11.4亿元贷款。可以说,金融特派员对茶农经营情况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以及推动金融信用示范村建设,成为发展农村金融最可靠的基础。
眼下,坦洋村茶园面积达5462亩,年产茶叶400多吨,茶产业产值超亿元。
金融发展为了谁?依靠谁?谁受益?这是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根本性问题。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作为“八个坚持”的重要一条。
群众在哪里,金融服务就跟到哪里。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的重要方面。在山海资源丰富的福建,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发挥合力,在惠民利民的“最后一公里”上不断下功夫、想办法。
海风轻拂,碧波荡漾。三都澳海域渔排连绵,网箱星罗棋布,如同阡陌纵横的“海上农田”。建在渔排上的一座白色房子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醒目。
“那是我们的‘海上银行’。”吴彪是宁德蕉城区三都镇寒垅村鲍鱼养殖户,日晒与海风赋予了他黝黑的皮肤,年岁不大,当地人却都称他“彪哥”,皆因养得一手好鲍鱼。
吴彪口中的“海上银行”,是指农业银行的惠农服务旗舰店。
“寒垅村是地道的‘海上社区’,养殖户大多住在海边,城里的网点对于他们来说太远了。而鲍鱼养殖的最大特点在于期限长、投入大,养殖户随时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有资金需求却不方便申贷,这是最主要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我们设立惠农服务旗舰店的初衷。”惠农服务旗舰店管长、农行宁德蕉城支行营业部主任刘巧铃告诉记者。
去年12月,惠农服务旗舰店刚开业,就帮了养殖户们一个大忙。彼时,鲍鱼市场价格低迷,养殖户们不愿意贱卖鲍鱼以回笼资金。惠农服务旗舰店的工作人员连续驻点3个多月,受理了5000多万元贷款申请。“熬过了去年底,在今年春节前后,鲍鱼终于卖了个好价钱,家家户户‘大丰收’。”寒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星说。
有力金融服务的背后是农村信用体系的强力支撑,中国人民银行宁德市分行深化“海上信用渔区”建设,将农村信用创建由陆地向海上延伸,形成了助农增收的“信用+产业”双轮驱动。
从山间茶园到海上牧场,宁德将“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山海经”念出了新气象,将支持闽东特色农业产业振兴的“金融路”越走越宽。
30多年来,宁德持续探索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农业、工业“两个轮子”一起转,地区生产总值从1988年的20.1亿元增至2024年的3901.99亿元,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绝佳范例,完成了从“老、少、边、岛、贫”到全省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华丽蜕变。
人均耕地面积仅0.55亩的福建,目前已拥有安溪铁观音、古田食用菌、武夷山岩茶等众多响亮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这背后,依靠的正是普惠金融的精准滴灌。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10多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金融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
深化金融改革:
银行机构奏响改革创新强音
从青山绿林“变银行”到山海资源“能致富”,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离不开“水源”的体制性革新。当“活立木贷款”的创新点亮林农希望、金融特派员的脚印踏遍山海之际,一场关于法人金融机构的改革试验,正为这片热土埋下更深远的发展伏笔……
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前瞻性谋划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即“3820”工程。其中,单设“金融体制改革篇”,提出要建立与经济相适应的金融市场体系。
组建城市合作银行是当时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健全银行金融体系、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金融改革举措。
1996年12月,福州城市合作银行正式成立,后更名为福建海峡银行。“这是一个机制性的转变。”据福建海峡银行董事长俞敏介绍说,改制组建后,该行在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中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契合当地经济发展、彰显自身特色、经济金融融合互进的发展之路。
上世纪80年代,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运而生,肩负着为金融改革探路的使命。
从1988年诞生至今,始创于福建的兴业银行实现了从地方性银行、区域性银行、全国性银行、上市银行、现代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的多级跨越。“我们要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用改革增强活力动能,继续为金融改革探索路。”兴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吕家进说。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福州聚集了银行业机构63家、保险公司主体66家、法人证券公司2家、证券分公司51家、证券营业部126家,形成了以兴业银行总行、国有大行及政策性银行省级分行、股份制银行福州区域分行等为代表的省会金融组织体系。
目前,福州金融业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着力推动金融资源更加集聚、金融组织体系更加完善、金融业经济贡献度不断提升。数据显示,福州金融业总量在近年来实现跨越,2019年超1000亿元大关,2024年达1288.89亿元。
闽江潮涌,奔流不息。这股融聚着创新智慧与民生温度的金融暖流,正在以磅礴的动能汇入金融强国建设的浩瀚江海配资最良心10大平台,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激荡出壮阔的时代潮声。
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